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发现自己,从中国开始(三等奖)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1日     来源: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9 年 9 月份,我有幸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并参加该校的语言交换项目。那一年不是我第一次去中国,但却是我离开比利时的家人与朋友最久的一次。出发前,我感到兴奋的同时又有一丝忧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中华大地,那时我相信这段经历将会影响我的一生,但同时我也担心会有一些孤独感。虽然是华裔,我还是担心自己会融入不了那里的生活,没有归属感。的确,第一个月我就因为思念家人留下了不争气的泪水。类似的感受在我一年后将要离开上海之际再度袭来,泪水又一次湿润了我的脸颊。我很感激这一段难忘的留学经历,因为在那里我认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遇到了来自中国各个省市的同学们,同时也遇到了来自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甚至遥远的哥伦比亚的同学。通过彼此的相互交流对世界的不同看法,我了解到了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等。在去中国留学之前,我只片面的了解比利时华人的生活以及作为游客去到中国观光的感受,而现在这段留学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语言交换项目的灵活性,我可以选择任何感兴趣的课程。我很高兴能够选修周教授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课程。这门课程使我对现代中国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我的硕士论文研究主题。起初,在他的课堂上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但当他偶然问起我关于比利时社会以及福利国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异的问题时,我感到惊喜。中国人对国外的好奇心不仅在交大的教授和学生中可见。十一月份,鲁汶大学钟教授访问了上海复旦大学,许多专家学者热情欢迎他的到来,同时听取他关于法国启蒙思想家与宅报的讲座。起初,我有些担心西方人因为在中国享有特权而被另眼相待,后来看到中国学者如此欣赏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我感到欣慰。在那次讲座中,我十分佩服钟教授,也渴望在将来能为中国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同时汉语也吸引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同学去到上海学习。我很荣幸认识了高如意,她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美国人,在家里只说普通话。她那时候才十八岁,还没有上大学的经历就去上海交大当交换生了,我观察到她非常渴望学习。她的学习动力和好奇心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她善良的内心使我欣赏有加。一月份因为校园房间不足而需要搬离校园时,我有些难过,因为我担心与陌生人合租会没有归属感。如意很是关心我,送给我她的装饰灯,使房间更有家的味道。我们也保留了西方传统习俗,比如会去圣诞集市、送彼此圣诞礼物等等。另一个我很荣幸认识的同学是来自哥伦比亚的大卫,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高。我们从白天谈论至深夜,我们讨论社会关系、生活哲学、宗教文化、以及世界新闻时事。我真的很开心能够在这次交流中成为他的朋友,直至今天,我们经常会问候彼此的近况。

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使得我与当地人交朋友变得更为轻松。起初,我担心新公寓的室友只关心自己、不爱交际。现实中,有一位来自澳门的留学生Stacey,她是基督徒,在上海封城期间成为了我的贴心伙伴。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旅行、一起健身。她的心态总是积极乐观,这让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地面对枯燥的时光,也学会了宽容和感恩。七月份,我在外滩遇到了来自西安的阿力,当我问他能否帮我和另外三个华裔学生拍照时,我依旧记得他困惑的眼神,因为他听不出我们一行四人来自哪里。尽管从外貌来看我们像是中国人,或者至少是亚洲人,但他认为我们不是来自中国大陆。当我告诉他我们是来自西欧的华裔时,他很高兴能互换联系方式并交到外国朋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保持联系。他在我的硕士论文研究方面帮助了我很多,同时我也在教他英语。这种学习英语的动机,中国小朋友也有。在鲁汶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中,我曾教一些小朋友基础英文。这段经历引起了我对教育和孩子的热爱。同时,我也认识到有家人陪伴的重要性。孩子们叫我“姐姐”,在中国文化里这是理所当然的,却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这次“旅程”,我认识到在做重要决定时应该考虑的两件事:教育和家庭。

作为一名异乡人来到上海,在那里以国际学生、游客、外孙女和志愿者的身份生活了一整年。这次留学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中国文化和社会,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此外,我也意识到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我感谢在那座城市遇到的每一个人。来自中国不同城市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使上海成为一座包容、多元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唯一的外地人。另外,这次留学经历使我更加了解自己。上海的生活体验、鲁汶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使我每天都在成长。我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善于交际。总之,我收获颇丰,满载而归。在我看来,成长的道路并不孤单。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思想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对我而言,像我一样学过汉学、热爱中国、真诚且有志愿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使两国更加强大。

作者: Emilie Xu (荷语鲁汶大学学生)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